今天两条新闻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排名前十证券公司。
云南一位女同学,广西博白一位女同学,都是家境普通的孩子,凭着一股子韧劲考上了北大,录取通知书拿到手的时候,全村都为她们高兴。
可当我看到她们被录取的学院 ——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,心里却替她们捏了把汗。
不是说北大中文系不好,而是这专业,放在今天的就业市场,对寒门学子来说,可能藏着看不见的坑。
展开剩余83%这些专业,为啥成了 “招不满” 的代名词?
北大这两年在不少省份的录取情况,说出来你可能不信。
湖北的强基计划里,古文字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考古学这些专业,居然出现了 “空档”—— 不是没人报,是报了的考生宁愿滑档也不服从调剂。
内蒙古的公共管理类专业,江苏的小语种专业,都出现过招不满要补录的情况。
这些专业咋就成了 “香饽饽” 里的 “冷馒头”?
拿强基计划里的古文字学来说,整天跟甲骨文、金文打交道,研究的是几千年的文字密码,学术价值没话说,但就业呢?
除了进高校、博物馆,能对口的岗位少得可怜,而且薪资水平可能还赶不上互联网大厂的实习生。
考古学更不用说,出一次野外就是几个月,风餐露宿是常态,家里要是等着孩子挣钱养家,真扛不住。
小语种专业前几年还挺火,现在却成了 “鸡肋”。AI 翻译越来越厉害,普通翻译的活儿被抢了大半,除非你能学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,不然毕业可能只能去外贸公司做跟单,工资不高还得经常加班。
公共管理类听起来高大上,好像毕业就能进政府部门,可现实是,公共管理专业的考公岗位非常少,而且考公只看专业不看学校,985和专升本,都是同一起跑线。大部分人最后进了企业做行政,拿着三四千的工资,跟 “管理” 俩字压根不沾边。
为啥受伤的总是寒门学子?
同样的专业,在江苏、湖北这些地方招不满,到了云南、广西的贫困县,却成了香饽饽,这背后藏着一个扎心的真相 —— 信息差。
寒门学子能考出高分,智商绝对在线,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太窄了。
他们还在听着 “考上清华北大改变命运” 的老故事,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就业市场有多卷,更不知道 “专业比学校牌子重要” 这句话的分量。
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藏着坏心思。
在他们眼里,能送学生进北大,就是天大的政绩,至于学什么专业,“先上车再说”。
他们会说:“进了北大还怕啥?转专业、考研都行!”
可他们不知道,北大的转专业比考北大还难,冷门专业的保研率看着高,可保去的方向还是那些 “天坑” 领域。
今年江西那三个考生多清醒啊,清北给的专业不好,宁愿去其他 985。
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,更多寒门学子握着高分,却像蒙着眼睛选路,稀里糊涂就跳进了 “天坑”。
不是北大不好,是选择可以更清醒
我绝对不是否定北大的价值。
能在未名湖畔读书,听顶尖学者讲课,那种学术氛围是任何学校都比不了的。
但对寒门学子来说,大学不只是追梦的地方,更是脱贫的跳板。
如果家里等着你来还债,弟弟妹妹等着你来供读书,那选一个冷门专业,毕业后可能要面对 “高学历低收入” 的尴尬:同学在互联网大厂拿年薪,你在研究所拿着死工资;同学买房买车,你还在为房租发愁。这种落差,不是 “名校光环” 能弥补的。
当然,有人会说 “兴趣最重要”,但对连学费都要靠助学贷款的家庭来说,“兴趣” 太奢侈了。
等你毕业赚不到钱,连养活自己都难的时候,再谈兴趣就太苍白了。
真心希望贫困地区的考生和家长能多看看外面的世界:现在的高考早就不是 “考上名校就万事大吉” 了。
对于高分学子来说,去清北的天坑专业,还不如去其他985读个好专业,性价比可能更高。
北大的 “天坑” 专业,坑的从来不是那些家底厚、能靠关系进体制的学生,坑的是那些以为 “考上北大就能逆天改命” 的寒门学子。
希望下次再看到贫困生考上名校的新闻时,我们能多问一句:“他选的啥专业?”
毕竟排名前十证券公司,对寒门学子来说,选对专业,可能比选对学校更能改变命运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